Ck's Blog in English

For english version, please visit blog at the link below:-

http://limchoonkiat-ck.blogspot.com/

Monday, January 31, 2011

行动就是力量

2011年01月21日 - 侯雅倫‧以行動打破魔咒 - 情在人間 - 評論 - http://ow.ly/3MQov

以上新闻令我感触良多,它是关于SPM学生不报考华语科。

记得我中学PMR也因华语拿到B。这无阻我继续在SPM报考。也加强我要掌握好这一科。

我中学的成绩不算好,但并没有打击我往科研和学术发展的信心。过去不美好的回忆,就让它成为历史,当作警惕就好,别让它成为包袱。

最重要就是要有行动力。鼓起勇气,和具体行动。大家加油。期望新年以后,一切会更好。以下的句子很有意思。

“The secret of getting ahead is getting started. The secret of getting started is breaking complex overwhelming tasks into small manageable tasks, and then starting on the first one.”- Mark Twain

“Success in undergraduate study does not guarantee success in research degree study. If you think about it, success in undergraduate study usually comes from following rules and passing exams, which don’t teach you to be creative or innovative – or develop your emotional maturity.”
Source: Are you getting in the way of your PhD? « The Thesis Whisperer -  http://ow.ly/3MQyj
 

DSCN8862

DSCN6809 - Copy

Saturday, January 29, 2011

研究院:读或不读。

相关课题,在之前的部落格文章提到(http://limchoonkiat.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24.html)。

以下由 the Economist 刊登的文章,迎来不少争议,

Doctoral degrees: The disposable academic | The Economist -  http://ow.ly/3IJZN

最近从推特留意到相关的文章:-

100 Reasons NOT to Go to Graduate School - http://ow.ly/3KOMk

Career Advice: We Ignore 'The Economist' - Inside Higher Ed -  http://ow.ly/3KONJ 

当然,有些论点并不适用于技术课程,如科学与工程。

无论如何,理智的阅读这些文章,没有对或错,只有是否选择适合的出路。

short talk:放GM蚊子记

GM mosquitoes: It just doesn’t add up! « ALIRAN - http://ow.ly/3MdeP

IMR completes field trial for GM mozzies -  http://ow.ly/3MdfE

6,000 GM mozzies released in Bentong -  http://ow.ly/3Mdgk

反对联盟轰卫生部先斩后奏释蚊 质疑如何确保6千蚊子全数死亡 - 當今大馬 -   http://ow.ly/3MdgH

 

由于是short talk, 所以只是闲话两三句。新闻背景可参考以上新闻。虽然,之前新闻报道提到释放基因改造(GM)蚊子的计划挪后。但以上新闻显示去年就释放了。有点意外。

 

在德国,一个科研先进的国家,其国民对GM有很大的抗拒感。我相信这也是欧盟至今都不允许市场售卖GM农作物的原因。德国在GM方面做了很严厉的监管,也很透明化。进行GM农作物研究的科学家,需要把实验地点的GPS数据上载到网页。而且有关资讯是大众化的。讽刺的是,此举令科学家头疼,因为环保分子会到GM农作物地区去毁掉农作物。所以,很多基因相关的实验都数还是在实验室进行。而野外研究,一些甚至到其他接受GM的国家,如美国进行户外种植和研究。

 

德国在鼓励研究当儿,也没典当人民的知情权是值得鼓舞的。虽然,不知国内当局如何确定“已干掉”6千只蚊尸。但此静悄悄的举动,和否决社会群众知情权的做法,对那堪称闻名国际的医药研究所来说无疑是个莫大的讽刺和有失光彩。

Thursday, January 27, 2011

short talk: angmo 的 ang文

回家前跟些英国的同事聊起英文的语法。如下:

1)例子:我和ah kai想要向ah kok借精神粮食
英文该说(抱歉,我英文也不是很好): ah kai & I would like to borrow “”enrichment" from ah kok.

**在语法中,是先提另一方才到自己。

2)接下来,如果说ah kok 把精神粮食交给我和ah kai, 那么该是:
ah kok gives the “enrichment” to ah kai and me. 因为enrichment是object,所以I 被 me 取代了.

3)其他提到的语法应用如:"的”,  英文会加个(‘s),singular & plural用法有分别。如下:
teacher’s book & teachers’ book 有分别的

以上的基本语法我们都在小学3年级那段时间便学了。我感到惊奇是有些老外同事(还是英国人)他们还搞不清这些语法。

我记得在苏格兰有段时间曾在餐馆打工。(注:英国由4个国家联合组成:北爱尔兰、苏格兰、威尔斯和英格兰)。那儿的口音蛮重,有一次,有个老外要one pint (发音为:pine/“派”) beer, 但他发音成“pin/拼”beer,搞到我听了老半天。

英国有些地区的英文还是有口音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大马人的英文还算不赖。所以,打算来英国深造,和想要在此学好英文的学子们,记得要跟正确的对象学习。哈哈, 免得sia sui自己的英文老师。;)

当然,以上的状况,也会在中国一些地方发生,因为有些中国朋友的华语/普通话也是带有口音。所以我有些中国同事就曾说我们的发音蛮标准。

hmm,在short talk老外的英语时,不妨想想我们国内的华人也不是每个能讲标准的华语或是正确的语法。更何况,一些人连听、读、写、说也不会。

Wednesday, January 26, 2011

虐狗案

对新闻报道感到震惊,如下:

2011年01月25日 - 逼用後腿站立拳打腳踢‧馬男虐狗上網犯眾怒 - 國內 - 星洲日報 - http://ow.ly/3K4MB

Dog abuse video triggers online search for culprits - The Malaysian Insider -  http://ow.ly/3JVEt

image_thumb
(图片来源:http://www.themalaysianinsider.com/malaysia/article/dog-abuse-video-triggers-online-search-for-culprits/)

停止这种疯狂及不人道的行为。必须采取严厉行动对付这种愚蠢的做法!
虽然不清楚当局会如何对付有关青年,但我倒认为(纯突发奇想)执法单位跟非政府组织可以成立数据库,把这些虐待动物人士进入黑名单,并公布出来,也不让他们饲养宠物。和在一段期间,定期进行拜访。

由于此消息和相关短片以在网络上流传,相信涉及者身份是呼之欲出了。我也想了解什么原因导致他有此举。是因为童年给狗“欺负”过呢?还是想籍此显示其雄风+纹身?还是生活压力而宣泄?还是想让自己当红?无论什么原因都好,都是愚蠢跟残忍的!

这不会是第一宗虐待宠物案,也不会是最后一宗。期望大家把这当作反面教材,进行社会教育,灌输对动植物的爱护精神和行动。

我会有如此反应,皆因我家也有养宠物,如下:-

2/3年前,曾经以它们的照片编制故事,并放上部落格:-

<Michael & Owen 出城记 + 心情故事…哈哈>
http://limchoonkiat.blogspot.com/2008/07/michael-owen.html
imageimage
image

兔子连是我好友,跟我家两个小瓜关系不赖,那纹身青年该好好想健硕身材的兔子好好学习。
image
image

Monday, January 24, 2011

科研的迷思

科研好不好搞?刺不刺激?压力吗?以下的YOUTUBE短片便以轻松方式表达了几乎每个研究生都会面临的窘境。



读完本科后是否要踏入研究生生涯?读硕士/博士学位会对你的职业有帮助吗?选择深造是不是逃避社会的途径?以下的短片给了合理的分析,讲的蛮有道理,但不能一概而论。以下短片所提的论点跟我近期在 The Economist 阅读的文章相似(如下):

Doctoral degrees: The disposable academic | The Economist -  http://ow.ly/3IJZN



看了以上短片,想进入研究生阶段或已是研究生的朋友是否觉得已踏上不归路?

其实我并不这么认为此短片是用来打击研究生。我认为它对于那些还在犹豫不决,不知本科毕业后是否要读研的朋友,或着是否要读博的朋友给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可让你们想想是否真的要读研究生吗。

该不该读研是个见仁见智的课题。不该把那些有热忱和有心从事科研的年轻一代就全部归纳成逃离社会的一分子。要知道,今天进入科研的,不再是一群书呆子而已,学术和科研有自己的社会圈子,我们在这儿也一样需要磨练,也一样有遇到碰钉的时候,也有人士纠纷,也有遇过伤害等挑战,也是一直不停的学习。

“社会”/或“到外一闯”这一词,并不是只限于相关所谓人士自己定下的圈子,然后就要人跟着他们的定义去走。难道进入科研不是一种“选择”吗?我们需要这种“大家长”的姿态来指定什么东西可以选,然后什么东西不可以选吗?

无可否认,不同国家对于其人力资源的需求不同,也因体制、社会结构而对是否该读研而有着不同看法。一些国家的确因为生产了很多研究生,而市场上(如:大学、研究所)无法提供如此多的就业机会,这间接导致市场对研究生的需求出现饱和。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甚至提出了为什么有研究生的必要?为什么还要有博士学位,尤其在当今经济严峻的环境?这种功利的想法是很可笑,殊不知一个现今国家的发展少不了教育的进步、也少不了知识经济和技术人员的贡献。

有些专业如医学/生物学研究,是需要通过研究生阶段来磨练和培训的。也要经过这些磨练后,相关研究生才会知道自己是否适合进入此领域。这种学习机会不能在其他环境(如当上班族、销售员)中有效学习到的。

发达国家也许对研究生已是供过于求,但很多发展国家还需要知识员工的效力。此外,大家有没有想一想,以马来西亚为例子。为什么,政府需要提高博士资格讲师比率?为什么,研究生比以前多?【不提那些找不到工而进来“找吃”的一群】,这当中肯定了读研有其过人之处。我以英国的数据为例子:超过95% 的博士生4年之内是完成学业的。当中有超过一半不再进行学术研究,但是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认为研究生的训练对他们是获益良多。

我本身认为只要你确定本身想读研,那么我本身是欢迎的。尤其是科研与开发这方面,年轻化可鼓励更多创新的点子,新生代也更勇敢尝试,当然也要务实,不要不切实际。了解真正的科研“现实”的环境--(如:学位高=高收入,这是错误观念来的)。就算进了来,认为走错路了,你同样还可以走出去的,就当着上了一门课,还是有用之处。

读不读研因人而异,没有绝对的对或错。虽然我们彼此可说对方的言论是主观的,而要求别人客观看待课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那只不过是希望对方接纳自己的看法而已。这阶段其实就跟中学毕业后选择科系、或寻找工作一样。自己要有自己的见解,清楚知道想要什么、做跟相关领域人士交流。

学无止境,我同样的也在学习。最近看着一本书如下,想往学术界发展的朋友们值得一看:- 此书就提到此事科研的现实环境,就算博士毕业后,要在科研上继续待也不简单。此书也提到如何跟随适合你的导师,如何在你博士或博后阶段就要进行事业规划、有什么软技能要掌握(研究生一直给人的印象就是内向)也提到不少case studies(现实的例子,如:一些人为何中途失败而退出,等),
image

IMAG0213

我一直都提到交流和学习很重要。我在17岁的时候,就拟定了学习规划。兔子连 & marccus那时在我宿舍的房间就看过以下的图表,当时就有着种美梦,认为只要完成博士,回国当个讲师,做做研发就好:

Slide1

我来到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进行硕士研究时,就发现外国的学术环境有很大的不同,也知道单单有个博士学位是不够的。那么到进行博士奖学金面试的汇报会就提到以下的事业展望。

Slide2

到今天,我所拟定的目标虽都能达致,但当中背后的付出和辛酸并不是每个人可想象的。最重要的是,通过际遇(exposure)\交流和学习。我体会到当今的学术、科研环境的竞争并不像我以上两张事业展望表那么的单纯、简单或理所当然。因此,灵敏面对各种应变、伸缩性处事从来没有在我脑海中和行动中间断过。

最后,少不了的就是危机感。不是每件事都理所当然,把危机感当着人成长的契机。

这篇文章写得不见得好,不太顺畅,论据也没好好的表达出来。也许是这个周末,用脑过多,太多文献阅读和实验规划等。稍后要人参加蜂蜜补一补。

对了,谢谢网友们(Chally、许太太、兔子连)对我上一篇文章-“郁闷+奇怪篇”(http://limchoonkiat.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23.html)的留言。都很有意思,在西方一段时间了,能听听另一方的看法不妨也是一种开拓视野的方法。
他们的留言如下:-
  • 更郁闷的是 身边的朋友不断怂恿你别再念了 都一大把年纪了 然后赏你一个 千万别念研究生 的讲解。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40p4wxexRQ
    我也是博士研究生
    加油吧

  • 环境的逼迫免不了我们往比较功利方面去思考问题。东西方文化,环境大不同,对同一件事的了解也不一样。我不认为我们是比较功利型的,虽然从问题反映出一个人的想法趋势,但其实是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exposure。西方国或已发展国在科研(或民主,政治,教育etc.)上已有成熟的观念,所以在应对这种课题的表达思想,如果和东方/发展中国家相比,会比较不同。打个比方,科研在大马是不被重视的,甚至一个拥有masters学位,也只是拿到一丁点的薪水。而且,毕业后最多在工作岗位上作一般lab technician的工。因为薪水和对未来的彷徨,在加上家里负担的压力,很少的政府福利,所以才会有一种对在外求学工作的人寄予羡慕的眼光。我想这可能是其中一部分人会朝物资方面的问题去思考的原因。当然,时代不断在进步当中,我相信人的思考不会在原地踏步,如果我们不吝,且鼓励他人努力互相交流。

  • 对我而言,很多人谈金钱,是因为现实生活所逼,要生存,没办法,一定要讲金。
    一些人做研究是为兴趣,
    一些人真的没事做,搞搞研究,过时间。(我有酱的client,haih)
    一些人为造福人群,
    一些人是为名利,升官,拿patent发财,etc
    人常说一种米,养活千种人。我想这也如此。
    无论如何,还是那句老话:做好本分最重要,加油屎k,加油吧,以上两名真为研究奋斗着的同志。

Sunday, January 23, 2011

郁闷+奇怪篇

我读博都有一段时间了。也跟不少人交流过,无论是东西方。

很有趣的就是东方的朋友,学弟妹、亲友、同学等或是网上咨询的网友开口的问题过去两三年从没多大的变化,那就是:“请问你是奖学金得主吗?是全额的吗?” “为什么我在网上搜寻或查问都没留意到英国有全额奖学金给海外学生?”“你在英国的收入是多少?寄多少钱回国?”往往我给了答案后,就静了。。难道钱(英镑)和奖学金得主的荣誉比我的科研更来得有兴趣?!

这些很有趣的问题,我一直在想。。。。告诉你,给了答案,对你有多大的帮助?那有如何?so what?!难道会对你的事业/学业更上一层楼? 你无法得到的,不代表其他人不能,当中少不了运气,他人的努力也更不能忽视。。往往当我们在背后默默耕耘,这些人却没看见或就只关注其表面。

如果你认为想互相交流,向人学习,那就请发问些更有智慧的问题。

更重要的,不是所有事情都往其功利或物质方面去看。做回自己吧,如果自己没这么的能力,就不要把别人的准则套在自己身上,免得为自己施加压力,把自己搞得如此的辛苦。

相反的来自另一方的朋友不管是和同事或跟店里的人谈天都好,多数是问你:“你来自哪里?搞什么研究?会辛苦吗?”这些是我更热衷讨论的课题。

只要社会价值观没有改变的一天,只要我们的教育还是在栽培出功利和惊输的一代。我这个郁闷终究还得郁闷。这就是社会百态,现实的环境。

Friday, January 21, 2011

闲话两三句 a.k.a. short-talk

兔子连部落格n年前的short talk文章格式吸引。所以也来short talk一下。

近期对一项实验的结果不太满意,便拿来跟另一组实验室的西班牙籍师兄讨论下。过后,他建议我尝试有某个试剂,除了节省时间也提高效能。当时的言谈:“关于这个,你需要x试剂,这x试剂就在我桌上,你自己来,别客气”。他一边指着试剂一边对我说。

我跟他说了声谢谢后,还想再次道谢时,他笑着轻拍我肩膀说:“从事科研就是希望造福社会,科学家们本就该互相协助”

其实这种无私、共同分享、沟通交流的文化在我们这个较自我、惊输的环境是少之又少。

我记得在格拉斯哥进行研究时,当时一位来自中国的教授对我说:“老外的实验有成就,不单只是研究经费充足,最重要是他们的研究做的精细。而这精细不是一个实验室的范围能所及,而是他们有很强的合作伙伴关系,把实验中不是属于自己的强项交给做的出色的伙伴去进行。相反的,国内很多实验室都把所有研究包揽于一身。出来的效果不见得好”

我个人觉得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之一。想掌握研究技术,不管是在东西方进行研究,只要你处在有良好资源的实验室,你都可以学到相关技术。虽然,良好的实验技术是搞好科研的关键,但这不比人格塑造,文化思想来的重要。这也就是我选择来西方深造的原因。

当许太太在郁闷着为什么没人回复她的留言,我并不觉得惊奇。因为,我国还没有这样的“思想改革”。

将来,如果有打算回国的一天,将来如果成为实验室的“掌门人”,我势必以天蝎的独特性格来审阅我的学生。除了栽培实验技术之外,接下来就是要从人格和心态上进行塑造。

好,闲话过长,是时候告一段落。来日在kepo,以上纯属主观,看了不爽,那么好抱歉,爱莫能助。何不检讨一下EQ啊。

Sunday, January 16, 2011

自制肉干,DIY "bak gua"

不久前在社交网站提到很想念肉干因为超过两年没吃了。还好,我老大Marccus http://marccus.net/ 知道我思乡之苦便传了个网站让我来自制肉干 http://bit.ly/gAsP3I

做法跟提到的网站一样,没太大的差异,所以不打算在这儿重提:

IMAG0196IMAG0197
IMAG0200IMAG0202

味道不错,色香味肉质都有。因为我之前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和目前英格兰的埃斯特都找不到,所以DIY可以满足我的食欲。当然,也可以自己控制调味料。吃得较健康。也可以搓成自己喜欢的形状,哈哈我也没发觉会搓到一个“心”形的肉干。
IMAG0208 - Copy

当然也少不了失败的例子。
IMAG0211

我曾经提到:research is financial, physical & mental demanding. 其实烹饪就像跟科研一样,需花费不少心机。我也花了不少时间、原料(猪肉)来烤肉干。最终也让我弄成了。有些肉干边缘有少许烧焦,这间接说明小弟还是不够耐心,虽然失败了几次,过后就随便搓,搓得不均匀,所以旁边比较薄的部分便先烧焦了。

无论如何,还会继续尝试,以期弄得更好。

哈哈,这个新年有肉干吃了。:)

Friday, January 14, 2011

给愤青的启发性文章

一直以来,都发觉不少年轻一代对当今政经局势,人事纠纷等事情都蛮有微言。有时留意到一些推特或面子书的留言,都发现很多人轻易被网络随意散播的信息起舞,情绪也容易受到波动。

互联网的广泛性与通讯科技的发达加上智能手机普及化的环境上,要获取资讯是垂手可得、轻而易举。这间接造成我们广纳获取的资讯,在问题思考上也相对的少。

遇到事情不顺事,或对当今局势不满。大多数人都选择逃避躲在社交网站后做英雄、谩骂、诅咒、埋怨而不是勇敢的去面对与寻找对策。

阅读虽然有启发性的作用。但这取决于你所阅读的资料,也少不了你身边交流的人、亲友、同事,和本身处在的环境。。盲目接受单方资讯不见得会增加智慧。当中少不了思考,交流。思考就是会对自己得到的资讯进行批判,如有质疑,便多做资料搜寻,进行查证。

当然,就算阅读了、思考了,没有行动。。那也是没用的。

近期阅读到的文章,觉得有意思。。文中摘要和网址如下:-

“对于你的仇人,最好的报复是“比他活得更好”,而不是不计代价地让对方活得更糟。而要做到生活得比人家好,光有满腔的热血和喊破了天的口号是不够的,更加需要的是辛勤的汗水、真正的智慧以及扎扎实实的行动。 ”

“在這紛紛擾擾的的環境中,許多青年選擇了明哲保身。一旦他們有機會得到更好品質的生活環境時,他們許多都毅然的前往發展,有者更是一去不復返。我們必須承認,現今的大部份青年的確越來越重視物質的享受,而缺乏了一種近似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理念。他們在埋怨政府的種種不是後,卻鮮少會針對自己的不滿,試想一個改善的方案及意見,然後通過正確的管道反映出去。取而代之的是,他們大多都只是一味地誇讚他國政府的種種好處。”

“心理學的發現告訴我們,外在因素其實對情緒的影響不大,反而個人的心理素質才是最重要的;另有研究顯示,遺傳因子和天生的脾性決定一個人的性格只佔20%至40%,很多情緒反應和表達方式,是透過後天經驗累積學習而成的,所以不要以為情緒不能受你控制,要做情緒的主人..”

“年輕,有著一顆勇於追夢的心,在沒有體驗現實社會的殘酷之前,年輕的心,真摯、坦率、勇敢得讓人羨慕又妒嫉。。。。年輕真好,沒有沉重的生活負擔、沒有碰過現實無情的釘,可以沒有後顧之憂的對自己坦白,爭取自己想要的,真好。就算失敗,就算受傷,也因為年輕可以瀟洒的重新站起來。”

[转载]中国农民怎么不贫穷-贺良灿的博客-科学网 - http://ow.ly/3Dj1N

林智勇‧人才外流原因多 | 評論 -  http://ow.ly/3Dj6U

克服負面情緒(一)‧尋找,迷失的心靈‧What? Why? How? | 星洲日報 -  http://ow.ly/3DjaV

年輕真好 | 星洲日報 - http://ow.ly/3wZ8M

昨天刚读到BBC刊登关于genius(天才)的文章,后天努力比先天因素来的重要。
BBC News - Is there a genius in all of us? http://www.bbc.co.uk/news/magazine-12140064

Wednesday, January 12, 2011

單身男女新名詞

阅读新闻时,有关名词令我大开眼界。哈哈,如你还单身,想想你是哪一类:-

宅男
足不出戶,經常在家玩電腦或看漫畫的男子,不愛應酬,但仍會追求異性。

宅女
愛靜,足不出戶,經常在家玩電腦的女子,不愛應酬,對親友的感情不是特別強烈。

毒男
原指欠缺異性的單身男子,逐漸演變成指具備一些不受異性歡迎特質的“樣衰男”。

乾物女
對戀愛提不起勁,認為很多事情都很麻煩的女子,追求懶散生活,放假在家頭髮隨意夾起,愛穿寬身衫,不修邊幅。

電車男
內向怕事,足不出戶,經常在家玩電腦或看漫畫男子,衣著老套、不敢追求異性。

敗犬女
30歲以上,高學歷、高收入、事業有成,但在感情上一敗塗地,沒有著落,即“剩女”。

草食男
在愛情上不主動的男士,沒有自信,對感情及結婚持“沒所謂”態度,覺得追求異性很麻煩。

肉食女
沒有異性追求,但渴望愛情,惟有主動出擊,一見心儀男士就如狼似虎追求。

新闻来源:

日本‧無戀愛動力‧“草食男”當道 | 星洲日報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89713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