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好不好搞?刺不刺激?压力吗?以下的YOUTUBE短片便以轻松方式表达了几乎每个研究生都会面临的窘境。
VIDEO
读完本科后是否要踏入研究生生涯?读硕士/博士学位会对你的职业有帮助吗?选择深造是不是逃避社会的途径?以下的短片给了合理的分析,讲的蛮有道理,但不能一概而论。以下短片所提的论点跟我近期在 The Economist 阅读的文章相似(如下):
Doctoral degrees: The disposable academic | The Economist -
http://ow.ly/3IJZN
VIDEO
看了以上短片,想进入研究生阶段或已是研究生的朋友是否觉得已踏上不归路?
其实我并不这么认为此短片是用来打击研究生。我认为它对于那些还在犹豫不决,不知本科毕业后是否要读研的朋友,或着是否要读博的朋友给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可让你们想想是否真的要读研究生吗。
该不该读研是个见仁见智的课题。不该把那些有热忱和有心从事科研的年轻一代就全部归纳成逃离社会的一分子。要知道,今天进入科研的,不再是一群书呆子而已,学术和科研有自己的社会圈子,我们在这儿也一样需要磨练,也一样有遇到碰钉的时候,也有人士纠纷,也有遇过伤害等挑战,也是一直不停的学习。
“社会”/或“到外一闯”这一词,并不是只限于相关所谓人士自己定下的圈子,然后就要人跟着他们的定义去走。难道进入科研不是一种“选择”吗?我们需要这种“大家长”的姿态来指定什么东西可以选,然后什么东西不可以选吗?
无可否认,不同国家对于其人力资源的需求不同,也因体制、社会结构而对是否该读研而有着不同看法。一些国家的确因为生产了很多研究生,而市场上(如:大学、研究所)无法提供如此多的就业机会,这间接导致市场对研究生的需求出现饱和。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甚至提出了为什么有研究生的必要?为什么还要有博士学位,尤其在当今经济严峻的环境?这种功利的想法是很可笑,殊不知一个现今国家的发展少不了教育的进步、也少不了知识经济和技术人员的贡献。
有些专业如医学/生物学研究,是需要通过研究生阶段来磨练和培训的。也要经过这些磨练后,相关研究生才会知道自己是否适合进入此领域。这种学习机会不能在其他环境(如当上班族、销售员)中有效学习到的。
发达国家也许对研究生已是供过于求,但很多发展国家还需要知识员工的效力。此外,大家有没有想一想,以马来西亚为例子。为什么,政府需要提高博士资格讲师比率?为什么,研究生比以前多?【不提那些找不到工而进来“找吃”的一群】,这当中肯定了读研有其过人之处。我以英国的数据为例子:超过95% 的博士生4年之内是完成学业的。当中有超过一半不再进行学术研究,但是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认为研究生的训练对他们是获益良多。
我本身认为只要你确定本身想读研,那么我本身是欢迎的。尤其是科研与开发这方面,年轻化可鼓励更多创新的点子,新生代也更勇敢尝试,当然也要务实,不要不切实际。了解真正的科研“现实”的环境--(如:学位高=高收入,这是错误观念来的)。就算进了来,认为走错路了,你同样还可以走出去的,就当着上了一门课,还是有用之处。
读不读研因人而异,没有绝对的对或错。虽然我们彼此可说对方的言论是主观的,而要求别人客观看待课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那只不过是希望对方接纳自己的看法而已。这阶段其实就跟中学毕业后选择科系、或寻找工作一样。自己要有自己的见解,清楚知道想要什么、做跟相关领域人士交流。
学无止境,我同样的也在学习。最近看着一本书如下,想往学术界发展的朋友们值得一看:- 此书就提到此事科研的现实环境,就算博士毕业后,要在科研上继续待也不简单。此书也提到如何跟随适合你的导师,如何在你博士或博后阶段就要进行事业规划、有什么软技能要掌握(研究生一直给人的印象就是内向)也提到不少case studies(现实的例子,如:一些人为何中途失败而退出,等),
我一直都提到交流和学习很重要。我在17岁的时候,就拟定了学习规划。
兔子连 &
marccus 那时在我宿舍的房间就看过以下的图表,当时就有着种美梦,认为只要完成博士,回国当个讲师,做做研发就好:
我来到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进行硕士研究时,就发现外国的学术环境有很大的不同,也知道单单有个博士学位是不够的。那么到进行博士奖学金面试的汇报会就提到以下的事业展望。
到今天,我所拟定的目标虽都能达致,但当中背后的付出和辛酸并不是每个人可想象的。最重要的是,通过际遇(exposure)\交流和学习。我体会到当今的学术、科研环境的竞争并不像我以上两张事业展望表那么的单纯、简单或理所当然。因此,灵敏面对各种应变、伸缩性处事从来没有在我脑海中和行动中间断过。
最后,少不了的就是危机感。不是每件事都理所当然,把危机感当着人成长的契机。
这篇文章写得不见得好,不太顺畅,论据也没好好的表达出来。也许是这个周末,用脑过多,太多文献阅读和实验规划等。稍后要人参加蜂蜜补一补。
对了,谢谢网友们(Chally、许太太、兔子连)对我上一篇文章-“郁闷+奇怪篇”(
http://limchoonkiat.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23.html )的留言。都很有意思,在西方一段时间了,能听听另一方的看法不妨也是一种开拓视野的方法。
他们的留言如下:-
更郁闷的是 身边的朋友不断怂恿你别再念了 都一大把年纪了 然后赏你一个 千万别念研究生 的讲解。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40p4wxexRQ
我也是博士研究生
加油吧
环境的逼迫免不了我们往比较功利方面去思考问题。东西方文化,环境大不同,对同一件事的了解也不一样。我不认为我们是比较功利型的,虽然从问题反映出一个人的想法趋势,但其实是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exposure。西方国或已发展国在科研(或民主,政治,教育etc.)上已有成熟的观念,所以在应对这种课题的表达思想,如果和东方/发展中国家相比,会比较不同。打个比方,科研在大马是不被重视的,甚至一个拥有masters学位,也只是拿到一丁点的薪水。而且,毕业后最多在工作岗位上作一般lab technician的工。因为薪水和对未来的彷徨,在加上家里负担的压力,很少的政府福利,所以才会有一种对在外求学工作的人寄予羡慕的眼光。我想这可能是其中一部分人会朝物资方面的问题去思考的原因。当然,时代不断在进步当中,我相信人的思考不会在原地踏步,如果我们不吝,且鼓励他人努力互相交流。
对我而言,很多人谈金钱,是因为现实生活所逼,要生存,没办法,一定要讲金。
一些人做研究是为兴趣,
一些人真的没事做,搞搞研究,过时间。(我有酱的client,haih)
一些人为造福人群,
一些人是为名利,升官,拿patent发财,etc
人常说一种米,养活千种人。我想这也如此。
无论如何,还是那句老话:做好本分最重要,加油屎k,加油吧,以上两名真为研究奋斗着的同志。